当前位置:笔趣文学网>都市小说>生计银>第56章 李夫人约请阿毛做衣

第56章 李夫人约请阿毛做衣 (1 / 2)

残阳挂在树梢,天边染成了血色,乌鸦已经出动,扑腾着翅膀在张氏上空盘旋俯冲。张无衣满怀希望等待媳妇回转带来吃的,见媳妇去了一天未回,却听闻鸦声鸹嘈,恐有意外,叫阿毛在家看门,他出门去察看。张无衣顶着风沙便出了门,山里天黑得早,此时天空黑沉沉的,寒风萧瑟。张无衣走到土地庙前,见庙门前倒伏着一个人,心想不好了,奔到跟前一看,正是自家媳妇张氏。张无衣连忙伸出手指在媳妇鼻孔底下试了试,哪里还会有气息,再摸身上,也已冰凉。张无衣跪地,呼天抢地哭喊了一会,悲悲戚戚将媳妇背去乱葬岗里埋了。知道凤阳不可再留,回家收拾起包袱,如此这般与阿毛说知,阿毛欲哭无泪,跟随养父汇入乞讨大军,往江南而去。

父子两人靠着兜里的三百铜板,风餐露宿,一路向南。路上难民成群结队,树木几无树皮,都被难民啃光了。偶遇施粥的,一碗粥抵三日饿,遇上大户人家施舍,才勉强吃上一顿饱饭。

过了淮河渐有起色,及至长江以南,几无灾年景象。不知又走了多少时日,他们来到江南广福,靠兜里仅剩的一块铜板在西街买下一间猪棚茅屋,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行乞生活。张无衣在厚德府讨得短工,帮牛老四打下手,得以喘息养家。阿毛拜镇上一位老裁缝学手艺,吃了几年萝卜干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手艺比他师傅还精良,便自立山门,在茅屋里摆开桌台板,一把尺子一把剪刀,替人做衣裳谋生。起先全靠走街串巷给别人缝缝补补讨生活,后来十里百乡都知道广福镇上有个小裁缝阿毛,手艺精良,长衫短褂,旗袍洋装,无所不会,做成的衣裳合身得体,且价格公道,因此十里八乡都来找他做衣裳。广福乃天泽福地,人们日子相对好过,上门做衣裳的人也越来越多,阿毛父子俩生活渐趋安稳。

这天,阿毛早起,打开两扇柴门,街上走来一位不速之客,一看,是厚德府的李夫人和仆人吴妈,阿毛连忙请进屋里。家中仅有一张凳子一张床,阿毛搓着手为难,只好请李夫人坐自己的板凳,吴妈却没凳子可坐,矗立一旁。李夫人没有坐下,站着说:"阿毛师傅名声在外,妇人不请自来,烦劳阿毛师傅抬脚,上门量身定做衣服。"

原来,"一街两坊"开工,李善仁即和夫人商议,这是李家一件大事,待一年半载竣工以后,要宴请乡里乡亲,沈老板夫妇、张老先生、村长、乡佐及前师爷、孔目等要人,乃至剃头师傅、接生婆、媒婆,打过招面、有过交情的都要请来,一为庆贺家中大事,二为答谢邻里同乡、偿还人情。李夫人说:"此举甚好,届时一定要请张老先生他女儿出席,海儿也要回来,私底下先做个暗媒。"李善仁说他要亲自出马,日后多去张家走动,张老先生面前探个口风,若张家姑娘已有相好,此事便罢,或者张家不中意海儿,此事也罢。夫人点头称是。

祥海得知自己建房工程才开工,家人就要庆贺落成,心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自己的父母尤其如此,毕竟自己多年没回乡下,父母趁此机会光耀一番,也是常理。便不去管它,任由父母操办,哪里想到父母是急着为他相亲。他早把父亲对他说过待到他房子完工那天,要他回乡娶妻的话忘的干干净净。那天,祥海亲至花衣街码头接了一船沙石,归途路过宝大祥,见新上市的布匹甚是好看,便给母亲扯下四五段艳色绸缎棉麻,托沈家船工带往广福,要给母亲做几件新款衣裳,又给父亲觅到一柄英伦司的克。李善仁大为开心,自此扔了龙头拐,柱起司的克,成了广福镇上的"老克勒"。李夫人拿到布匹,喜出望外,感慨祥海长大懂事了,心里高兴。早知西街裁缝阿毛手艺精良,比镇上老裁缝更胜一筹,便欲约请阿毛做衣裳。考虑到自己一个妇人家到阿毛家量身有诸多不便,阿毛家茅草店铺条件也差,因此先来打个招呼排上号,烦请他上门做活。本来她可以叫张无衣回家对阿毛说一声,或者吴妈过来关照一声即可,可是这样叫人做生活就像是衙门来传人,不够礼貌,亦不够尊重。李夫人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然妇人家在添置衣裳梳妆打扮一事上,是最郑重其事不肯有些许差池的,因此亲自走过十字桥来到西街阿毛家,也是借机在街上走走。阿毛见李夫人亲临茅屋,说话和气,连忙道:"蒙夫人恩惠,肯下顾茅屋,茅屋也增了光彩,何烦扰之有!"闲话少说,与李夫人约好,他手头生活一结束,即去府上做工。张无衣回家听说李夫人亲自上门来请阿毛做衣裳,万分高兴,叮嘱阿毛,厚德府是广福大户人家,夫人亲自来请,那是天大的面子。须尽心尽力,不得有些许差池。阿毛点头应允。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