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文学网>历史小说>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第135章 稳中求进大汉必兴

第135章 稳中求进大汉必兴 (2 / 3)

“子彦切记!”诸葛又道:“兵员征召,需得自愿,不可强征。”

“我大汉需要的军士,是要敢于上战场,而非强行被逼入伍。”

“本相唯一要求,宁缺毋滥。”

“诺!”

郭卫应诺,随后便领着几个手下,离开相府去征召新兵。

就在郭卫前脚刚走,御史大夫徐庶,就匆匆来见诸葛亮。

“元直!”

征兵的事情安排下去,诸葛亮紧张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毕竟现在暂时不用打仗,征兵的事情倒也不是那么的着急。

见到徐庶匆忙赶来,诸葛亮一脸的轻松自得。

俩人先是简单寒暄了几句,徐庶便将早上在宣室殿,刘禅与他提到的科举选拔制度,给诸葛亮详细的说了一遍。

因为他觉得,这科举制度,比起之前的察举制,不但公平而且选材面更宽。

只是现在大汉内政,虽然由他主持。

但是,诸葛亮可是丞相。

诸葛亮治理蜀中近十年,肯定是要比他更了解大汉。

所以在实施之前,他还是想听听诸葛亮的意思。

只是,当听徐庶将整个科举制度,详细说完之后,诸葛亮却是眉头微皱。

此时屋内,只有他们两人。

“元直啊!”诸葛亮道:“这科举制度虽好,但是却动了世家的利益,即使是益州,从先帝入蜀算起,到现在也就十年光景。”

诸葛亮是真的担心。

先不说关中,得说说益州。

因为关中大汉初得,实施一些新政,倒也可以从容应对,况且关中人口并不多,反对的声音,必然不会太大。

但是益州。

目前来说,益州还是属于大汉的根本。

科举制度一旦施行,世家就不能在举荐人才。

这――

“丞相以为;”徐庶想了想,却问道:“若要实施科举制度,当用何种方式?”

了解了整个科举制度,徐庶现在是完全认可这种制度。

察举制虽然施行了四百余年,但是其中的弊端,却也是显而易见。

因为察举,并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举荐的人才多为亲友顾邻,而非真正的有才学之人,往往中间还有各种利益链条。

但是科举却不同。

朝廷分科取士,择优录取。

更重要的一点,其实徐庶这几个月下来,他也看到了大汉的内部危机,那就是氏族派系的问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