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文学网>历史小说>贞观闲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

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 (1 / 4)

许敬宗的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脸红得厉害,都没好意思张嘴,只用实际行动告诉李素,他不是装蠢,是真蠢,对天发誓不敢跟监正大人谦虚……

李素愕然。△¢頂點說,..

他不是百科全书,前世懂的一些东西只能算是半桶水晃荡,有的东西确实懂,比如背几首堪称千古名作的唐诗,有的东西半懂不懂,要靠摸索,比如治天花,比如造火药。

对于秦朝的流水线生产为何在唐朝失传的问题,他是真不懂了。

多么先进的生产方法啊,这个法子在一千多年以后还是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而且被全世界的工厂沿用着,那时的国人都还啧啧惊叹,觉得外国人就是聪明,居然能想到如此省时省力又省钱的生产方式,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咱们的老祖宗玩剩下的,早在秦始皇还没统一六国的时候,秦军的强弩,刀剑,攻城器械等等,都已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了。

流水线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它们都是零件组装的,每个零件一模一样,若是强弩,刀剑等某个军械坏掉了,用不着找工匠修理,自己随便换上个新零件便可以继续使用。

几千年的历史,记录最多是王朝更替以及白骨杀戮,留下最多的是遗憾惋惜。

流水线生产法为何会失传,李素也不懂,大致推断一下,无非秦朝太短命,那个著名的千年大痞子刘邦得了江山后自然要总结一下前面那个反面教材的经验教训,得江山的经验,以及失江山的教训,大家总结来总结去,楞是没把这个流水线生产法算进去。

因为这个方法粗略来看并不显眼,一个工匠造一个物事。讲究的是物事的精美与耐用,可能刘邦的口味与秦始皇不同,那种用几十上百种零件拼装起来的东西,刘邦不喜欢,而且那样的乱世里,百姓也好。工匠也好,性命朝不保夕,有些关键的手艺失传了,便是永久失传了。

直到千年后的现代,后人也是挖了秦墓以后,从陪葬品里发现了秦弩,战车,还有各种当时的竹简文献,才赫然发现原来老祖宗竟如此聪明。流水线生产法才重见天日。

从这件事里,我们能学到一个道理,……没事挖挖坟盗盗墓,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许敬宗对李素所的“流水线生产”完全茫然,他是读书人不假,但读书人只读经史子集,起儒学经义头头是道,但对做工盖房之类的手艺活可就打从心眼里看不起了。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许敬宗既然当了火器局少监,便不得不对这些手艺活认真对待。忙的时候不得连他自己都得上阵充一下人手,听李素起流水线生产法,许敬宗虽不明,但觉厉,长安城里关于这位李监正的传不少,而且他自己也亲眼见识过李素的本事。能从李素嘴里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

许敬宗敏感地意识到这个所谓的流水线生产法是个好东西,急忙躬下身子,问道:“监正大人的这个流水……到底是个啥?还请监正不吝细分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