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文学网>历史小说>横明>323 “借”并非是真的借

323 “借”并非是真的借 (2 / 3)

若是拿了,自然有种寄人篱下,甚至拿人手短的感觉。

但是么,现在的情况,京城居大不易,真要是没有其他收入,仅仅靠俸禄,想要维持正常的生活,确实比较艰难。

他们都成了京官,再靠家里接济,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此事,帐房当然和方书安说过,当时方觉得因为孙家不差这些钱,也就没放在心里,便交代帐房,凡是不接受的钱财,都寄存在帐房,按照国债的利率,定期给付利息。

听完孙传庭的解释,杨氏叹一口气,“夫君为难,奴家自然晓得,若不然,我修书一封,管兄长借一些,先度过难关,等到来年好些,再还给他。”

借,不过是杨氏说的客气话,此前杨氏就“借”过,但是从来没见还的。

说白了,还是考虑到自家夫君的面子,不能直白的说是向娘家要钱。

“让你受苦了,此事先不忙,与其向家中开口,还不如我与书安说项,整个大明,恐怕没有人比书安更有钱的人……”

方书安多有钱,他自己都不知道,为将自己的钱财花出去,已经买了不知道多少原料。

西山堆积如山的毛料不过才消耗少半,向草原下达的订单又开始。

此事,方书安还解释过,说什么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钱,扔在地窖里的银子和铜子不过都是金属罢了。

原先,孙传庭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他眼睁睁看着方书安为首的联合体体量越来越大,但是却没有见别人的钱变少,才明白,原来,钱流动起来,是真的能够创造钱财!

后世世人尽知的经济学原理,现在还是大部分人都不认同的事情,要不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到现在都是被读书人批判的目标。

事情的普及路还很长,方书安没有经历从教化世人开始,连孙传庭都难以理解的事情,要想让普通人接受,需要的时间成本太多。

所以,他将希望放在学院上,只有有了人口基数,才能更好宣传经济基础原理,也能让大明向工商业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方家若是真的如您说的那么富庶,我们能否参与他们家的生意呢?”听完孙传庭对于方书安生意的神奇描述,杨氏突然问道。

还别说,一句话真的将孙传庭问住,他还真的没有考虑过,以前不想拿钱,是因为并没有参与到事情当中,现在杨氏来了,倒是能参与其中。

至于什么在家安分守己的看家,从来不是孙传庭对杨氏的要求。

与方书安有关的人,不管是有没有婚约,是不是过门的女眷,多多少少都参与到他们的生意当中。

别的不说,林家大小姐都没有出阁,还有熊家二位,不都是乐呵呵的在做着买卖,往家里挣钱的么?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